

航拍長江支流黃柏河小溪塔段的生態廊道景觀。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
大江東去,浩浩蕩蕩,氣勢磅礴,縱橫6300公里,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如珍珠項鏈般串聯起沿線11個省市,滋養著中國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
2016年1月,重慶。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發出長江大保護的最強音:“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4月,武漢。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會上,他開宗明義:“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江水滾滾東逝,江岸草木更新。從重慶到武漢,兩次座談相隔800多個日夜。長江的面貌有了怎樣的新變化?沿江各省市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近日,人民網記者實地走訪沿線11省市,帶來本組報道。
治水增綠 一江清流美景重現
長江云陽段“一江碧水 兩岸青山”。
安徽馬鞍山鄭蒲港西梁渡口,沿著江堤眺望,抽芽吐綠的成片楊樹林將長江岸線點綴得生機勃勃。“過去在這里開輪渡要戴口罩,現在恨不得多吹幾口江風。”說起西梁渡口岸線的變化,年過六旬的擺渡人童修賢欣慰地說道。
一年來,鄭蒲港新區12座非法碼頭被取締,騰退岸線并完成整治后的碼頭全部復綠,面積達82735平方米。
江邊,“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景重現;水中,多年難見的江豚戲水再次上演。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張西斌看來,這,正是長江生態環境正在不斷被修復的生動例證。
張西斌所在的保護區由遷地保護區和就地保護區兩部分組成,2012年以前,兩個保護區江豚加起來剛滿40頭,如今,數量上升到60頭。
“不僅江豚棲息的環境好了,周邊市民的生活環境也在改善,天更藍、江水更清,江豚更多。”張西斌說,長江是中國生態環境的風向標,江豚則是長江生態環境的風向標。
過去,銅陵江段沿江遍布非法碼頭,部分污染企業廢水直排,對江豚的棲息環境造成極大威脅。“通過中央環保督查和省、市環保督查,保護區面貌得到很大改觀,特別是‘綠盾2017’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涉及保護區的所有碼頭、砂場、船廠幾乎全部拆除。”張西斌說。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和銅陵江段一樣,族群數量多達百只的野生獼猴則重現重慶巫溪縣,它們成群結隊下山覓食,甚至在村子里“安營扎寨”。
圍繞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這一命題,重慶還不斷保護和建設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生態系統,通過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與修復、石漠化治理等工作,不斷“增綠”長江。數據顯示,重慶全市森林覆蓋率已達45.4%。
安徽銅陵、重慶巫溪的變遷只是長江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兩年多來,長江沿線959座非法碼頭已徹底拆除,其中85%完成生態復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已為沿江各省市干部群眾深刻理解和廣泛接受,長江共抓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
多式聯運 黃金水道百舸爭流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改造中。
自古以來,長江就是我國東西運輸的大動脈,有“黃金水道”之稱。作為亞洲第一長河,長江流域通航河流3600多條,總計通航里程約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70%,水運價值巨大。
然而,長期以來,“航道下游‘卡脖子’、中游‘腸梗阻’、上游‘遇瓶頸’”的問題一直存在,難以有效突破地域藩籬。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出以來,長江被賦予了新的定位——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而沿江城市也隨之打開了視野。
今年4月,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在鎮江提前半年順利通過交工驗收。“大型船舶??吭黾?,對港口而言,一次性靠泊碼頭的大船變多了,減少了船舶的靠離泊時間,從而提高了碼頭的靠泊能力和港作機械的作業效率,給港口企業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江蘇省港口集團運營安全部部長唐文向記者介紹。
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項目,深水航道的貫通,意味著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今后,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江蘇全省可統籌推進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加快多式聯運發展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造高效暢通的長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在上游,身處內陸的四川瀘州,借助鐵水聯運的優勢,將瀘州港打造成為一個“黃金無水港”,港口功能延伸至鐵水聯運腹地的內陸地區。
瀘州港目前已建成6個3000噸級直立框架式泊位,堆場面積近40萬平方米,鐵路專用線已通達港區堆場,在長江上游港口中率先實現集裝箱鐵水聯運“無縫銜接”。“在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附近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天府航運首港、瀘州港為核心,匯聚瀘州新機場、瀘州鐵路貨運中心、一環六射高速公路網、瀘州客運中心站、瀘州高鐵站(即將建設)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多功能立體交通網絡,交通樞紐建設初具雛形。”瀘州市交通局副局長曾興宇說。
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公水聯運……多式聯運在各地實踐中的探索,都在拓展著長江的“寬度”,黃金水道的潛能不斷被釋放。
協同發展 沿江省市協奏共鳴
貴州草海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曾幾何時,長江沿線城市往往只有“碼頭意識”,各唱各的調,銜接不協調。隨著“共抓大保護”理念的不斷深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抓手。
黃梅小池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是長江湖北段的最后一段。“不越雷池一步”典出于此。如今,這個詞語已然有了新意:鄂贛皖三省攜手修復長江生態探索綠色發展,不讓污染越雷池一步。長江小池段為鄂贛皖三省共同水域,今年3月底,湖北、江西、安徽聯合開展同步執法專項行動。
從2012年2月鄂贛湘三省政府在武漢會商,到2018年4月長江中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會商會,長江中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邁入新時代。
“水質監測數據已經實現信息共享。”武漢與長江中游城市成立環境信息聯動機制,各地共享監測數據,特別是出現異常情況時,可同步發布預警信息,共同制定應對措施。
在浙江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實施方案里,“主動加強浙滬合作”則引人關注。浙江是長江流域和長三角地區的重要成員,而嘉興一直以來是浙江省接軌上海的第一站,是長三角協同發展的“棋眼”。特別是2017年以來,隨著建設“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獲批,嘉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工作按下了“加速鍵”。
近年來,嘉興深化與上海重點平臺合作,在已與上海建立43個合作關系的基礎上,2017年全市又有15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與上海重點平臺簽訂了高質量合作協議。“這么多年下來,嘉興接軌上海早就不是簡單的產業承接,而是利益共享、互利共贏、協同創新。”嘉興市經信委主任卓衛明說。
近年來,在沿江各省市的共同努力下,長江經濟帶唱響環境質量改善與經濟增長的協奏曲。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長江經濟帶地表水水質優良(Ⅲ類水以上)比例平均為77.3%、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沿江11省市GDP增速全部高于全國平均增幅,其中浙江、安徽、江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市增速均在8%以上。
展望未來 各省市確定新目標
皖江岸線生態。
“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在4月26日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未來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時需要正確把握的5個關系。
思想引領前行,戰略布局未來。“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新的號角吹響了。
為此,上海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努力把崇明島打造成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大保護的重要標志。
江蘇強調,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建設長江生態安全帶和生態保護引領區、生態保護特區,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
浙江表示,將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以環境協同治理為切入點,深入推動區域協商合作,共創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新機制。
安徽的謀劃是進一步強化協調聯動,充實工作專班,加強統籌調度,切實做到上下游、左右岸一體合作、互利共贏。同時,進一步凝聚社會合力,鼓勵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織密織牢生態防控網,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區。
江西的目標是要用3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江西力量”。
湖北強調,要正確把握“五大關系”,用好長江經濟帶發展“辯證法”,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大文章”。
湖南提出,要堅持以“一湖四水”系統聯治為重要抓手,繼續抓好湘江保護和治理,扎實推進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努力以湖南“一湖四水”的清水長流、歲歲安瀾,為建設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重慶處在長江上游,一定要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平’。”重慶表示,將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四川強調,要努力把長江上游四川段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經濟高質量發展、群眾生活美滿、管理協調高效的黃金經濟帶。
貴州提出,要強力實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和十大行業治污減排全面達標排放的“雙十”工程,扎實推進磷化工“以渣定產”,在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奮力打造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示范區。
“把云南長江經濟帶建成水清地綠天藍的綠色生態廊道。”云南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履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治責任,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同飲一江水,共圓復興夢。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聯動,正在共同譜寫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馬麗婭、徐冬兒、唐小麗、張麗瑋、華祥名、張麗瑋、汪瑞華、韓暢、秦海峰、榮先明、周雯、匡瀅、劉政寧、陳曦、王欽、李發興參與采寫)